钦蜜九号黄金百香果灰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。
灰霉病的形成条件
1. 病原菌
• 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引起,这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真菌,可通过孢子传播,且能在植物残体或土壤中长期存活。
• 它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的形式传播,借助风、雨水、昆虫或工具接触侵染百香果植株。
2. 环境条件
灰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以下环境条件密切相关:
• 高湿度: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0%(尤其在阴雨天气或种植密度过高的环境中)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和扩散。
• 低温条件:灰霉病适宜发生在15–25℃的温凉环境。
• 通风不良:植株间通风不畅,湿度难以散发,为病菌提供了适宜的侵染环境。
3. 植株状态
• 花和果实的开放伤口:病菌容易通过花、未愈合的果梗及果实的伤口侵入。
• 植株健康状况较差:营养不足或管理不善的植株更容易受侵染。
• 植株过密:种植密度过高会限制通风和采光,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。
4. 农业管理不当
• 过度灌溉:土壤和空气湿度过大为病菌提供了滋生环境。
• 病残体的残留:田间未及时清理的病果、落花、病叶是病菌的主要来源。
灰霉病的症状表现
1. 花期症状:
• 花瓣出现水浸状斑点,逐渐变褐并腐烂,严重时导致花朵脱落。
2. 果实症状:
• 果实表面形成水渍状、软腐的斑块,表面可能长出灰色霉层。
• 病果逐渐变软、干缩,最终脱落。
3. 枝条和叶片症状:
• 叶片出现褐色病斑,严重时导致叶片枯死。
• 柔嫩的枝条受害后表现为枯萎。
灰霉病的形成过程
1. 孢子传播:
病菌通过空气中的分生孢子传播,附着在植株表面。
2. 侵入和定殖:
病菌通过花朵、果实或伤口等侵入植株组织,在湿润条件下迅速繁殖。
3. 扩展和传播:
• 病害会在植株之间迅速传播,形成大面积感染。
• 病菌在发病部位产生大量孢子,借助风雨或农事操作扩散到周围健康植株。
4. 循环感染:
病菌在田间病残体中越冬,翌年条件适宜时再度感染植株,形成循环。
防治建议
1. 农业防治
• 加强田间管理,避免过密种植,合理修剪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。
• 控制湿度,避免田间积水,尤其是在开花期和结果期。
• 清理病残体,减少病菌的初侵染源。
2. 药剂防治
• 预防性用药:花期或多雨季节可使用百菌清、嘧菌酯、异菌脲等广谱杀菌剂。
• 发病期用药:在灰霉病初期使用速克灵(腐霉利)、啶酰菌胺等进行防治。
3. 生物防治
• 利用生物拮抗菌,如枯草芽孢杆菌或解淀粉芽孢杆菌,可抑制病菌生长。
4. 提高植株抗性
• 合理施肥,特别是补充钾肥和钙肥,增强植株抗病能力。
生物菌的三件套(枯草芽孢杆菌、哈茨木霉菌、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)+几丁聚糖。通过扩繁的方式,大幅度降低用药成本。
基本上百香果大部分的病害都能提前预防。